“凤头”起舞 姜香四溢!来凤县深耕特色产业启新程-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

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首页> 美丽乡村> 详情
“凤头”起舞 姜香四溢!来凤县深耕特色产业启新程
2025年09月15日 来源:农家书屋杂志 | 作者:向相辉 唐俊

  顺沅江漂流,乘竹排入洞庭湖,深山中一缕姜香跨越山水,成为武汉、长沙及长三角地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。这缕姜香的源头,便是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独有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——凤头姜。作为被载入农业教科书、曾获袁隆平院士亲笔题词的珍贵品种,凤头姜不仅承载着姜农世代种姜的种植记忆,更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。

  

  亩均收入超万元

  凤头姜因其形似凤头而得名,至今已有300余年种植历史。来凤县地处龙凤盆地,酉水河穿境而过,温润的气候搭配富硒黄棕沙壤,孕育出凤头姜无筋脆嫩、汁多味美、营养丰富的独特品质。

  据《来凤县志》记载,凤头姜“姜柄如指,尖端鲜红,略带紫色,块茎雪白”,鲜仔姜无筋脆嫩、富硒多汁、辛辣适中、美味可口。

  

  除了自然优势,来凤县的区位条件也为凤头姜销路铺路。来凤县位于鄂湘渝三省市交界处,历来是区域物资集散地。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凤头姜因品质上乘,40%销往湖北宜昌、重庆黔江等地,20%销往湖南张家界、四川达州、贵州铜仁等周边区域,为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。

  从1998年列入全县农业发展规划,到2007年获评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”,再到2009年种植面积突破5万亩,凤头姜逐步从农户“房前屋后的作物”,成长为当地特色农业的“金字招牌”。其“短周期、高产值”的特点更让姜农尝到甜头——每年3月播种,6月至11月陆续采收,亩产可达2000公斤,亩产值约1万元。“我们村每亩地就能出一个‘万元户’。”大河镇马家坝村种植户田恩松说。

  博士巧治姜瘟病

  就在凤头姜产业稳步发展时,一场 “浩劫” 悄然降临。2009年,姜瘟病(又称青枯病)袭来,染病姜株叶片凋萎卷曲、枯黄倒伏,严重田块如被野火燎过,凤头姜大幅减产甚至绝收。县里多次组织农技部门用生石灰、杀菌剂治理,但收效甚微。种植户只好无奈采取姜稻轮作,有些人甚至弃种。到2018年,全县凤头姜种植面积骤降至不足万亩,产业面临“断代”危机。

  转机始于科技的介入。2018年,湖北省农科院郭凤领、胡洪涛两位博士带领团队进驻来凤,在翔凤镇竹坝村、大河镇马家坝村等4个村建立生姜脱毒示范点。团队摒弃传统防治思路,通过绿色防控技术和离体诱变技术结合,从二倍体凤头姜中成功选育出四倍体“金凤1号”。这一突破不仅让凤头姜亩产恢复至2500公斤,更破解了“生姜不能连作”的行业难题。

  

  “防治成本逐年下降,种植户收益显着提高。”湖北省农科院专家胡洪涛介绍,如今凤头姜每亩防治成本约1500元,第三年可降至一半左右。按亩产值1万元计算,村民纯收益可达6500元,较传统稻姜轮作效益大幅提升。

  此外,省农科院还开展近百场技术培训,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懂技术、会种植的“新农人”,为产业注入持久的科技动力。

  “满血复活!”9月5日,翔凤镇新峡村种植户李明鸿在姜田里高兴地说。他用力拔起一株凤头姜,块茎白嫩细腻、清香扑鼻,每蔸足有1公斤重,正是科技赋能的生动缩影。

  “凤头姜”声名鹊起

  解决了“种得好”的问题,如何“卖得好、卖得贵”成为凤头姜产业升级的关键。在来凤县凤头食品公司,工人正将凤头姜装坛,准备发往武汉、长沙等地。而在十几年前,凤头姜制品还面临“无人认可”的困境。公司负责人田延富带着“凤头”牌糟姜到武汉某酒店推销时,曾被直接拒绝:“姜制品从来只作调料,怎能当菜吃?”

  吃了“闭门羹”的田延富没有放弃,他坚持上门推广,最终让凤头姜制品摆上酒店餐桌。此后 ,田延富主动寻求突破,一方面对接武汉食品企业拓展销路,另一方面与西南大学、华中农业大学、湖北民族大学等高校合作,深挖凤头姜的营养价值与加工潜力,开发出速溶姜汤、姜糖、姜茶等高附加值产品。

  “凤头姜是来凤县特色产业,建设核心示范基地对带动标准化种植、提升产品质量至关重要。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新技术、新产品,为产业注入新生机。”田延富说。

  如今,该公司已开发五大类56个系列产品,成为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,产品获“湖北名牌”“中国名优硒产品”等称号,“凤头姜”制作技艺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随着品牌影响力扩大,当地逐步形成“农户 种植大户 合作社 加工企业”的产业链模式,仔姜每公斤收购价达20元,老姜每公斤约5元,有效带动了姜农增收。

  如今,凤头姜已成为来凤县一张闪亮的农业名片,其发展历程,是我国特色农产品“从种得好到卖得好、从有品牌到强品牌”的生动案例。未来,随着产业链的持续优化、科技投入的不断加大,这颗“姜中珍品”必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舞出更广阔的天地。

 [编辑:王正]


网站地图